*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眩晕 领域 最新诊疗进展,一文全掌握!
撰稿:放瘤娃
7月4日,中国卒中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CSA&TISC 2025)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作为脑血管病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本届会议重点探讨了脑血管病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转化应用,其中眩晕诊疗的突破性进展成为大会备受关注的焦点议题。
在本次会议的眩晕专题论坛上,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庄建华教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眩晕领域的前沿动态,并就关键性研究突破进行了深度解读。
AI辅助诊断,提升眩晕鉴别诊断准确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眩晕诊疗领域也迎来了创新性突破。AI在眩晕诊断中的价值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算法模型的优化设计。以临床诊断难点——前庭性偏头痛(VM)为例,最新研究表明,基于AI的辅助诊断系统能够显著提升鉴别诊断准确率:对VM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87%和92%以上[1-2]。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AI诊断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输入临床参数的质量和完整性。为此,庄建华教授特别强调,未来在采集眩晕诊断相关临床数据时,需要建立更系统化的评估体系,这将为AI诊断模型的性能提升奠定重要基础。
图1 AI辅助眩晕诊断和分类
(源自庄建华教授讲课ppt)
前庭系统疾病患者,需要重视认知监测和干预
近年来,眩晕领域的前庭-认知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表明,反扫视技术可作为评估VM患者认知功能的有效手段[3]。临床观察发现,前庭神经炎(VN)患者在急性期表现出显著的认知功能下降,而恢复期患者则呈现认知功能逐步改善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左侧VN患者相较于右侧患者,其视空间认知功能损害更为显著[4]。最新研究证实,多种前庭系统疾病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庄建华教授强调,在临床诊疗中应加强对前庭疾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系统评估和早期干预。
图2 前庭系统疾病会带来患者认知功能损害
(源自庄建华教授讲课ppt)
功能影像学进展,让眩晕疾病诊断更精确
功能影像学技术的进展为前庭系统疾病的诊断带来了重要突破,其中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在VN和VM的诊疗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研究表明,VN患者的中枢代偿程度可通过fMRI在疾病早期进行可视化评估,这为预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了客观依据[5]。在VM研究中,发作期与发作间期的fMRI对比分析显示,患者脑干-小脑网络存在特征性功能异常。此外,低频振幅(ALFF)分析技术对VM相关脑功能异常的检测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庄建华教授指出,当前眩晕功能影像学研究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亟需建立统一的诊断标准和评估体系以指导临床应用。
图3 VN和VM的脑部改变
(源自庄建华教授讲课ppt)
眩晕疾病的治疗,需更加个体化与精准化
近年来,眩晕疾病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和EVS两大领域。在AVS的鉴别诊断中,ABCD2评分系统和姿势平衡评估具有重要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AVS患者出现躯干姿势控制异常时,需高度警惕后续发生卒中的风险。
庄建华教授指出,VN患者在感染或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的情况下,可能表现出AVS的临床症状。基于这一发现,庄建华教授建议在对VN患者进行病因学检查时,应考虑增加脑脊液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情况。
在VN的治疗策略方面,庄建华教授建议应根据疾病不同阶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1. 急性期: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旨在控制炎症进展,同时需排除恶性病变;
2. 亚急性期:重点应用促前庭代偿药物,促进前庭功能康复;
3. 慢性期(病程>3个月):此时患者已完成动态代偿,推荐采用3BD(Brandt-Daroff exercises)治疗方案进行康复训练。
图4 VN的分期治疗策略
(源自庄建华教授讲课ppt)
庄建华教授强调,基于成人VM的诊断框架,目前已进一步制定了适用于儿童VM的诊断标准。
图5 VM的诊断拓展
(源自庄建华教授讲课ppt)
与此同时,眩晕患者的诊断体系也根据VM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相应拓展。根据临床表现,VM现可分为五种亚型,主要包括:1型,晕且时间长;2型,只晕(无痛无耳蜗问题);3型,晕只伴耳蜗问题(无痛);4型,晕伴痛+耳蜗问题;5型,晕只伴痛(无耳蜗问题)。各亚型患者在预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庄教授特别指出,未来VM的诊断需要向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的治疗策略。
图6 VM临床表现分型
(源自庄建华教授讲课ppt)
至于EVS的治疗,庄建华教授介绍道,通过梅尼埃病(MD)检查之后,应该分别采取保守和破坏的治疗策略。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对于发作期患者,给予脱水剂+对症治疗;对于间歇期,应该给予低盐饮食。与此同时给予大剂量倍他司汀、脱水剂和抗抑郁药。至于破坏策略,则是化学迷路切除术、内淋巴囊减压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半规管阻塞术以及鼓索神经切断术等。
新兴检查设备涌现,眩晕诊疗创新不断
眩晕诊疗领域近年来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更涌现出一系列创新性检查设备,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这些设备主要包括:1)双目视频头脉冲检查仪(vHIT),可精准评估前庭眼反射功能;2)动态眼震视图系统,能够持续监测前庭阵发症和MD急性发作期的眼动特征;3)自主研发的头脉冲检测设备;4)自主研制的主观视觉垂直线(SVV)测定装置等。这些新型设备的临床应用,将显著提升眩晕疾病的诊断精确度,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诊疗依据。
小结
最后,庄建华教授对当前眩晕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他指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在眩晕诊断中的创新应用、前庭功能与认知机制的交互研究、功能性影像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主要眩晕疾病的诊疗新策略,以及新型诊疗设备的研发与应用。这些研究进展不仅推动了眩晕诊疗技术的革新,更为实现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Wang, C, Sreerama,J, Nham, B. et al. Separation of stroke from vestibular neuritis using the video head impulse test: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versus expert clinicians[J]. J Neurol 272, 248 (2025).
[2]Wang, C, Young, AS , Raj, C. et al.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help differentiate between causes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vertigo[J]. J Neurol 271, 3426–3438 (2024).
[3]Lu L, Ni W, Liu Y, Sun L, Li F. Anti-saccade as a tool to evaluate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vestibular migraine. Front Neurol. 2024 Jun 14;15:1419372.
[4]Oh S Y, Nguyen T T, Kang J J, et al. Visuospatial cognition in acute unilateral peripheral vestibulopathy[J]. Frontiers in Neurology, 14: 1230495(2023).
[5]Helmchen, C., Ye, Z., Sprenger, A. et al. Changes in resting-state fMRI in vestibular neuritis[J]. Brain Struct Funct 219, 1889–1900 (2014).
责任编辑:梦琳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正好配资-正好配资官网-正规炒股配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